形态描述
背鳍Ⅹ—Ⅺ-Ⅰ-25—29;臀鳍Ⅱ-8;胸鳍18—19;腹鳍Ⅰ-5;尾鳍15(分枝)。侧线鳞44—51,4—6/7—9。鳃耙5+9—10。
体长86.5—163毫米。体长为体高3.1—3.6倍,为头长3—3.5倍。体长形,侧扁,前背似锐棱状。头长为吻长3.4—3.9倍,为眼径4.3—5倍。吻钝圆突出。口下位。颏部有5小孔,中央孔内有一小核突。上下颌牙绒状,上颌外行牙较大。犁、腭骨无牙。前鳃盖骨有小锯齿。鳃盖骨有二弱扁棘。鳃盖膜分离,不连峡部。吻颊有小圆鳞。向后有栉鳞。侧线前部较高。二背鳍间有一深凹刻。臀鳍短,第二鳍棘为第一的二倍多。胸鳍侧位而稍低。腹鳍胸位,第一鳍条突出为丝状。尾鳍尖楔状。背侧淡灰,下侧银白色。第一背鳍上端黑色;其它鳍淡黄白色;尾鳍灰黄。鳃腔黑色。
体长86.5—163毫米。体长为体高3.1—3.6倍,为头长3—3.5倍。体长形,侧扁,前背似锐棱状。头长为吻长3.4—3.9倍,为眼径4.3—5倍。吻钝圆突出。口下位。颏部有5小孔,中央孔内有一小核突。上下颌牙绒状,上颌外行牙较大。犁、腭骨无牙。前鳃盖骨有小锯齿。鳃盖骨有二弱扁棘。鳃盖膜分离,不连峡部。吻颊有小圆鳞。向后有栉鳞。侧线前部较高。二背鳍间有一深凹刻。臀鳍短,第二鳍棘为第一的二倍多。胸鳍侧位而稍低。腹鳍胸位,第一鳍条突出为丝状。尾鳍尖楔状。背侧淡灰,下侧银白色。第一背鳍上端黑色;其它鳍淡黄白色;尾鳍灰黄。鳃腔黑色。
生物学
为近岸中下层海鱼。常能发出较大叫声。春季群游近岸产卵。生殖期4—7月,5—6月盛期。怀卵量约7—9万粒。卵浮性,无色透明。卵径O.81一O.85毫米。主要以虾类及小鱼为食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